Monday, June 2, 2008

高油價誰之過?罪魁禍首是白宮、布什政府

(轉貼自: 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0946&Itemid=110 )


高油價誰之過?又是山姆大叔!


撰文 Hossein Askari 及 Noureddine Krichene
2008/05/30, 週五

最近一段時間,國際油價一路高歌猛進,飆升勢頭似乎難見盡頭。在高油價的影響下,環球經濟增長步伐明顯放緩,食品價格被不斷推高。從數學模型看,油價短期內繼續向上的可能性遠遠大於拐頭向下的可能性。那麼,油價為何升升不息?如何才能避免油價不斷攀升拖累世界經濟?

答案是,美聯儲正是油價呈現井噴態勢,持續大幅波動背後的主要推手;布什政府任內的政策導致石油供應緊張,油價因此走高。 分析師指出,石油和天然氣供求關係失衡是油價日益上升和劇烈波動的根本原因。這話不假。近年來,全球尤其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快速增加。再者,出於對環境和安全的擔憂,人們減少使用煤炭和核能,轉而更多利用石油和天然氣。然而,石油的供應和備用產能跟不上需求。

不過,一些分析師忽視了供需基本面的另外幾個因素。其一,美聯儲向市場注入的流動性空前絕後。從2001年開始,美聯儲實行歷史上最寬鬆的貨幣政策,多次降息,導致實際利率為負。

為了挽救瀕臨崩潰的信貸體系和抑制投機,美聯儲制定了一個故意推高通脹的目標以扭轉房價不斷下跌的趨勢。自2007年8月以來,美聯儲重拾擴張性貨幣政策,通過多次降息行動將聯邦基金利率從5.25% 大幅降至 2%,同時加大印鈔發鈔力度。這樣一來,美元加速貶值,在商品市場掀起驚濤駭浪,將油價從每桶65美元推高至135美元的歷史新高。

弱勢美元和強勢油價向來是孿生兄弟。由於石油以美元計價,美元指數和以美元標價的石油呈較明顯的負相關關係。美元貶值,油價上升,石油商等手頭持有大量美元的交易商自然不願意看著美元資產縮水,紛紛將部分美元兌換成歐元、日元等其他強勢貨幣。遭受巨大拋壓的美元匯率進一步走低,油價趁勢往上爬。甚至有生產商減少產量,以免拿到更多越來越不值錢的美元 .

產油國對提高產量的呼籲充耳不聞。雖身為美國的重要盟友,沙特近日拒絕美國提出的通過增產量來降低創歷史新高的能源價格的要求。石油和食品生產商很清楚,在通脹走高預期十分強烈的情況下,即便限制產量也能獲得更多收入。由此形成的惡性循環顯而易見,偏偏美聯儲局卻瞎了眼。

美國放鬆銀根,聯邦基金利率過低甚至為負值,美指不斷下滑,經濟前景不明朗,這些都使得投資者和投機者繼續在商品市場興風作浪。美元資產成了投資市場的棄兒,相反,各種商品,特別是石油成為最佳對沖工具。投機者深諳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軟肋及其對油市和天然氣市場的即時影響。換言之,投資和投機需求的增加直接拉高油價。不過,該因素的影響程度有多大尚不得而知。

按照一般的市場規律,某種商品價格上漲會刺激生產商提高產量,增加市場供應。但在石油和天然氣市場卻並非如此。個中原因也不難理解。其一,石油不同于普通商品如鞋子,一個油田從發現到產油需耗時三到十年,時間長短主要取決於其所處位置等因素。其二,從上世紀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石油頗為廉價,生產商開發新油田的熱情不高,導致目前備用產能處於較低水平,僅為50-100萬桶/每天,只相當於全球日均消耗量(約8700萬桶)的1%。所以,即便市場供應緊張,生產商也無能為力。更糟的是,目前能動用的備用產能全都位於歐佩克成員國內,大部分位於沙特。

實際上,所有這些分析師都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導致近年來備用產能如此低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罪魁禍首是白宮、布什政府及其前任。正是其對海灣尤其是兩伊的政策造成目前石油供應吃緊的惡果。

縱觀全球,最有增產潛力的產油(及天然氣)區一直以來而且仍將是中東,更具體的說就是海灣地區。最有可能增加石油和天然氣供應的依次是伊拉克、伊朗、沙特和里海地區。

先說說伊朗。為何伊朗的產油量出現下降?天然氣儲藏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伊朗緣何沒有向國際市場輸出更多天然氣?除了其自身的原因外,其實是美國對之實施的制裁及華府要求國際社會孤立德黑蘭的政治壓力使然。

伊朗自己既沒多少錢來支援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快速發展,又因受制於國際制裁而無法招商引資。美國法律擋住了其國內企業和金融機構投資伊朗的腳步,大部分歐洲大企業也怕因為投資伊朗而遭致美國的報復。這降低了爭奪伊朗能源資產競爭的激烈程度及投資其油氣產業的興趣。

早在1979年伊朗革命時期其日均石油產量已達到600萬桶上下,到了今天卻下降為430萬桶。時至今日,仍沒有將伊朗的天然氣輸往歐洲市場的管道,投資匱乏對這個伊斯蘭國家能源業帶來的負面後果可見一斑。

目前仍被俄羅斯挾天然氣以令布魯塞爾的歐洲,將來恐怕別無他選,只能向伊朗進口天然氣。這種可能性在今年3月已露端倪:瑞士同伊朗簽署一項價值420億美元,為期25年的供氣協議。根據協議,伊朗將從2010年起,通過管道(在建)每年向瑞士輸送5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印度也計劃從伊朗輸入天然氣以解決日益突出的供應瓶頸問題,儘管美國屢次對德黑蘭施壓,反對印伊開展能源合作。 再說說裏海資源。同樣,美國也阻撓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與伊朗合作。

實際上,將里海石油出口到國際市場,取道伊朗是最經濟的路線,如今已被美國堵死了。 一般估計,伊拉克的石油儲藏量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可是,這個石油資源如此豐富的國家,1999年在遭受聯合國制裁的情況下,日均產油量才260萬桶,現在更少,僅190萬桶。

海灣地區政治局勢動盪,使得外企對該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基建長期投資項目望而卻步。雖然受到種種限制,但只要取消針對伊朗的制裁,停止伊拉克衝突,沙特的增產計劃順利實施,五到七年內全球日均石油供應應該會有1000萬桶的增加量,天然氣供應量也將有所增加。

國際社會必須意識到一些殘酷事實。全球能源供應短期內將持續緊張,此乃美國多年來實行的各種政策種下的惡果。聯儲局的政策已經給能源供應面造成消極影響,致使能源價格時兒呈井噴式上升,時兒劇烈波動。華府對波斯灣的政策也是導致目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能源供不應求的禍首之一。

或許,美聯儲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執行寬鬆貨幣政策;或許,美國對海灣政策只能維持不變,任何重大改變將帶來更多問題。但是,美國不能以此為由對能源緊缺問題不管不顧,而應當看到改變的必要性。須知,這種改變能使波濤洶湧的國際能源市場平靜下來,甚至可以給全世界重新帶來經濟繁榮及社會穩定。

本文作者Hossein Askari 是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商務和國際事務教授;Noureddine Krichene 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曾擔任吉達(Jeddah)伊斯蘭開發銀行顧問。

譯者 寸草心

No comments: